“少爷,苏杭这边的平倭寇之战,短时间不能结束吧。”巫龙说,“老二那边要怎么安排?”
“大哥,目前宁府的倭寇基本肃清,苏杭也就差台府一地。台府的倭寇数量也不少,两万多人总是有的。另外,在台府,也有两大家族与倭寇牵扯很深,我们从李明杰那里知道,他们之前就有很密切的联系,还以李明杰为首。
李明杰被灭,外界并不知道,估计是以为李明杰去海岛避难了。这两家的情况,我们的人才过去摸情况,暂时不了解多少。我想,二哥对这两家族,是不会放过的。 至于台府平倭的战事,蛮族军这边参与不参与,我们都无所谓的。关键是武夷土兵和平倭军的另外那些人,敢不敢同倭寇对拼。
大哥,这个事情我觉不急。先让他们打一打,到时候真要蛮族军上阵,二哥在这边主导战事,也不会有差。”
“巫虎做事很稳重,对蛮族军也珍惜,不会冒失的。我是很放心,少爷,如此一来,苏杭这边你也可丢给别人去做啊。”巫龙笑着说,“这次能不能随我一起回家?”
“暂时还走不了。大哥,你回家后,给我带一封信走,我估计老娘肯定要逼我成婚了,让家里先同京都那边说定,我在两个月内,赶回荆蛮楚地。到时候,我和四姐的婚事,也一起操办了。”杨继业谈到这个事情,多少有些尴尬。
“好,这样就好了,少爷的婚事,牵扯可大了。”巫龙说。 “大哥,婚事操办,还是低调为好。杨家在荆蛮楚地处境尴尬,京都那边如果真的我们的事情,对蛮族军的发展,就会受到更多的限制。”杨继业也明白,低调发展,积累实力,才是目前最当紧的事。
巫龙在苏杭这边也不多呆,几天后便返回荆蛮楚地,带走杨继业的信,去安排家里的事情。荣盛镖局和荣盛百货将大部分人员调往苏杭这边,但在垣武城和荆蛮楚地,还是留足可用的人手。
往京都那边,荣盛百货也在年前就开始布局,让人带着银子到京都找地方,开始做生意。几个月过去,已经在京都找到落脚点,后来从见湖镇得到一大笔金银,一部分运送到京都,重新找更大的房子和门店面。
狡兔三窟,荣盛百货自然不会只经营一个点,而是多几个看起来不关联的店面、行业,才能更好地在京城生根。
不管杨家是不是要返回京都,荣盛百货也会在京都进行布局,这里毕竟是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全国的物资和大方向,都在京都,自然要逐渐经营起来,才更有利于荣盛系列的发展。 知书堂作为发展的另一条脉络,但知书堂不会在各地都开设。杨继业的计划,知书堂就在垣武城和苏杭开设,作为整个体系人才的培养基地。
知书堂如果到处开设,反而会让体系里的人失去那种必要的归宿感。正如后世的黄埔军校一样,军官们见面,会讨论自己是哪一期毕业的,同期里有哪些名将一样。这是人们向往和自豪,也能够凝聚这些人的心力。
这天,杨继业在知书堂看工匠们装修教室,在旁边看着,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对于后世的教室,这些工匠不理解,他们对文朝的私塾是熟悉的,但杨继业则借鉴巫家寨的夜校和学堂,开大窗户,做黑板,学生要准备沙盘等等。
造纸术早就有了,不过,目前造纸的成本高,使得纸张不能普遍使用,特别是学生书写的练习,主要还是用沙盘来进行。
在巫家寨那边,对于粉笔的制造以及积累足够的经验,到苏杭这边来做出粉笔,只要将配方带过来就可大量生产。 粉笔的运用,除了教学时老师用,另外在商务上也可在一定范围里运用。杨继业在考虑,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配设一块小黑板,这样进行练习书写,可节省不少纸笔。
但文朝目前都是用毛笔这样的软笔,学生们平时用习惯了粉笔书写,对他们今后在社会上写字,负面影响还是很大的。
知府大人唐俊词叫人来请杨继业去知府衙门,杨继业赶过去,也明白这一趟可能有什么事。
这段时间,蛮族军在宁城驻扎,整个杭城和宁府的春耕工作,进展顺利。但台府那边的工作,情况却不尽人意。主要的原因就是台府的倭寇并没有清除,甚至,这将近一个月来,平倭军和倭寇都没打仗。
宫崎山被灭、宁府内倭寇清除掉,对台府那边的倭寇也是深受打击。便龟缩在小范围中,不肯出来,甚至一部分倭寇往海岛退去,回避目前的风险。 武夷土兵和平倭军中军、前军都受到大刺激,信心百倍地准备找倭寇决战一场,但武夷土兵的五千人与一千倭寇遇上,双方战过一场。这场简短的拼杀,倭寇无心恋战,武夷土兵虽有心要歼灭倭寇,但实际上对拼的短短时间,互有损伤后,倭寇快速脱离战场远走,武夷土兵追之不及,战果不大。
平倭军的前军和中军得知武夷土兵的战况,军兵们也明白,倭寇还是之前的倭寇,倭寇强悍并没有因为在宁府被歼灭就真的弱小了。他们在台府,自然不敢主动去搜找倭寇,接到军令,往往是到外面转一圈交差而已。
知府这边和各地官衙对平倭军大是不满,徐金胜这个大将军也对下面的军兵、将官不满,却指挥乏力。武夷土兵那边的战力也不差,与倭寇对拼时,并不差于倭寇。但战损也不小,使得武夷土兵也认识到蛮族军歼灭倭寇战,背后还有其他的因素。
在台府清剿倭寇的工作推进不顺利,知府这边和平倭军肯定要商议大计,但杨继业却不能出现在会议上。唐俊词自然会先通杨继业做一些讨论和沟通。
果然,见到唐俊词后,双方笑呵呵问好。于连欣、刘潇杰等主要核心人员都在,杨继业与他们招呼后,唐俊词说,“杨咏石,苏杭各地春耕推进比较有效,就差台府一地。你有什么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