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正场第一 寒梅馆中

目录:聊斋外话之画皮新传| 作者:季雨松风| 类别:其他类型

    将这篇时文写完后,又检查了一下文中的对仗、结构、将多余的一些字删除,使文章古朴精妙、内容纯密。

    一边将文章往答题纸上誊抄着。另一边他的大脑却陷入到了回忆当中。一心二用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困难,但对于他来说,那是小菜一碟。还记得他刚接触文言文时,有一段时间非常不适应,上辈子接触的古繁体字虽然很多,但接触更多的却是简体字。简体字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时间改变真的很困难。但是他在光脑若琳的帮助下,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用最科学的学习手段去学习知识,充分将精力分配均匀。因此,他便比其他人能多学或是多掌握很多知识。换句话说,他等于是用十年的时光学到了常人十五年的学问。这一点上,就让他具有了优势。

    当他写完后,却已经到了下午时分。他抬头望了望天空,整理了一下思绪。便看向下一道题目:以‘落日孤云还。’为题写一首五言五韵诗。

    ‘落日孤云还。’这一句是出自唐代诗仙李白的一首诗《春日独酌其二》,这首诗在场的人都很熟悉。全诗是“我有紫霞想。缅怀沧洲间。且对一壶酒。澹然万事闲。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但恐光景晚。宿昔成秋颜。”意境悠然闲适,只要写一首意境相同的诗,便可以达到要求,算得上一个送分的题。

    王安旭整理了一下思绪,心中便有了灵感。他便提笔写道:“楚天清秋气,远山孤云晚。白霞照明逸,落日沧浪间。且听浮云意,对酒寥复轩。点琴飞鸟鸣,惜景问秋闲。自此嵩清静,万事俱卓然。”

    写完后,他不禁满意的笑了。这十年时间,他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技艺都有不凡的造诣。虽说仍有欠缺,但已经颇为不俗。在常人眼中,这自然是大才子的标志。

    谢县令此时却并未注意到他,因为有些考生已将卷子写完,交了上来,县试的考试由于人数少,题目少。所以考官一般当场批卷,所以基本上当天就能知道成绩。谢县令此时便是正在批卷,哪有功夫去看他。所以王安旭检查了一会儿,便起身交卷。

    谢县令此时的脸色不大好看。这也难怪,参加县试的考生足有七八百名之多,但这么多考生中才学优秀者却少之又少。他所出的截搭题题意是说理问教之意,已经算是中等的题目了,可没想到这余杭县的这么多人也只有十余人能在两三句之间破开题意。其余之人不是长篇大论,便是扯得十万八千里之远。哪能清晰的表达出文章的题意。因此只读了几篇,便摇头叹息不止。

    这时,王安旭将答题纸交了上来。他一见之下不由的精神一振,便直接拿过了答题纸。拿起来细细一看,只看到前两句便面露赞赏之意。通读完全文之后,不由得抚掌大笑,说道:“高妙慧真,真乃佳作也。”

    这一声赞叹引得考场中的人都惊讶的瞅向了王安旭,让他不由得脸上微微一红。

    见到此景,谢县令微笑着摆摆手,说道:“快去吧。这一场你过了。”

    王安旭急忙谢过,转身便离开了县学考场。

    等他走回家后不久,卢应元便赶了过来,一进门就大声说道:“安旭,安旭。这一回可真有你的啊,我看这一回你看定能成为案首。哈哈,那样的话我不是赚了吗?”

    王安旭摇头道:“不能妄下结论,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这一回县试高手云集。名次尚未出来,你何必这么肯定呢。”

    卢应元却哈哈一笑,说道:“兄弟啊,你确实不适合做商人的。做商人呢?要学会看人脸色。今天县尊大人也只是在读你的文章时发出感叹。你想想,若不是第一,还能是第几?”说到此,脸上也抑制不住喜色。突然又问道:“王伯母呢?她怎么不在,这天大喜事应早些告诉她才对。”

    王安旭想了想说道:“我娘她可能到集市上买菜去了吧?”

    卢应元喜道:“难道伯母要做杭州小吃,太好了。”刚说完一拍脑袋,说道;“哎呀,差点忘了。这么大的喜事当然要好好庆祝一番了。我应该买点鱼回来,你等着啊,记得告诉伯母一声。我去也。”说完,人已跑出大门外不见了踪影。

    王安旭看着他的背影,不由得露出一丝微笑。

    过了一个时辰,王氏便回来了。听说了王安旭被县老爷当场提名通过县试,也是喜不自胜。这时又恰逢卢应元买了一坛酒,两条新鲜的活鱼和一些下酒菜。于是王氏便亲自下厨,做了自己最拿手的糖醋鲤鱼,于是王安旭和卢应元吃的津津有味,喝的是酩酊大醉。最后卢应元就住在了王安旭家,而王安旭也觉得很疲乏,便也上chuang休息去了。一夜无话。

    第二天中午,那几个共同结保的同窗便赶来贺喜,王安旭这才知道自己已经是正场这一试的案首。只需要再考五日后的‘面复’一次,即可通过县试。而这‘面复’只不过是重新勘测一下考生的水平。一般只是做最后的排名。并不改变通过的考生人数。

    王安旭也很高兴,这时卢应元说话了;“安旭啊,既然你已通过,那为了庆祝一下,这一回给由你请客做东。”另外几人也点头迎合。

    王安旭见他脸上一副你不答应就别没完的架势,只好说道:“好吧,那你说去哪儿?”他身上也有些银子,因此很有底气。

    “好,你这么一说,让我们好好想想,商量商量。”卢应元一听此话,顿时面露喜色的说道。接着便和那几个人商量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们终于达成了共识。然后卢应元走到王安旭面前说道:“我们决定了,要去寒梅馆。你看怎么样?”

    “寒梅馆,你们怎么要去哪里呢?”王安旭听后一惊说道。

    “这就是我们的决定,你觉得呢?”

    王安旭想了想,终于点点头说道:“好吧。”卢应元立刻高兴万分。几人便出了门,往杭州城的青楼之地的方向而去。

    转过了几条街,他们便穿过花桥巷,走过六合塔,来到了西城处。

    此地向来是烟花巷柳之地,因此出出进进的人有很多,形态也各不相同。可谓三教九流云集于此。

    卢应元显然已来过数次,熟悉的领着王安旭七转八转,来到一处精致典雅的阁楼前停住了脚步。

    这一间阁楼显然是经过精雕细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无论是门窗、院墙、还是房顶的琉璃瓦都是用上等的材料所建。而在大门处站着一个小二,正在招呼着客人。见到他们几个,忙笑着迎上来,说道:“欢迎欢迎,几位客官来寒梅馆定然是为了梅大家(古时称艺妓为大家)而来。您几位来得真巧,今天是梅大家的以才会友的日子。几位客官里头请。”说完便引着几人往里走去。

    当走到大门前时,王安旭不禁停住了脚步,抬头看去。

    只见大门的两旁有两副楹联,上联是‘凌寒开处,遥知非雪,为有暗香来。’下联是‘随时物华,应酬不暇,一岭是梅花。’大门上方有一副匾,上面写着三个大字“寒梅馆”。这些字秀慧外中,体态轻柔。看其文气乃是出自一位女子之手。王安旭不禁赞道:“这些字的作者真是一位大家,看其字意段不断,柔骨缠mian。应当是在似醉非醉之时所写。真是妙不可言。”

    “你就别看字了,快进来吧。”卢应元见他站着不走,便过来把他拉进了阁楼之内。

    走进了楼内,又穿过一个二门,便来到了一处大厅之内。大厅之内灯火辉煌,席筵连绵。觥筹交错,人声鼎沸,所有圆桌半围在大厅中的一张舞台。这张舞台左右有两排楼梯,连接的是二楼的长廊,舞台上那个空无一人,但此时所有人都不在意,只是吃着、喝着、笑着。

    那小二早已由另外一位侍女换下,有这位侍女领着来到一个角落的圆桌旁,问清楚了他们要吃的菜,便退了下去。

    “哎,幸亏我没有把这张桌位给了别人,否则咱们今天恐怕连座位都没有。”卢应元清醒的说道。

    “是啊,往常梅三娘可是难得一见啊,今日正值她以才会友的日子,你看,全杭州的富贾名贵基本上全都到了。如今这座位都必须预定啊。”王安旭的一名同窗叫做裴亮的人说道。

    “嘿,这一次消费每人就是二两银子。这一次恐怕要让王兄破费了。”另一名叫做朱延年的人说道。

    “这倒是无妨,我还是可以请得起客的。”王安旭毫不介意的笑道。

    “那我等就多谢王兄了。”另一个叫做郝玉长的人说道。其他几人也是连连称谢。

    “难道这么多人就是为了等梅三娘?”王安旭看了一会旁边的众人,奇怪的问道。

    “那是自然,梅三娘每月只举行三次以才会友,因此所有人都盼着能早些见她。毕竟仰慕她的人可不在少数啊。”卢应元开口说道。

    “每个月的初五、十五、廿五这三天的酉时,梅三娘便会在寒梅馆举行。而今天正好是十五,梅三娘定然会来。你就看好吧。”裴亮笑嘻嘻的说道。

    “哎,你们说,以王兄的才华会不会赢得美人的芳心?”卢应元忽然说道。

    “我看很有可能,王兄的才貌皆是一等,如此才俊若是还不能赢得芳心,这梅三娘恐怕会一辈子都找不到合适的夫婿。”裴亮笑道。

    王安旭听后心中一紧,急忙正色道;“你们千万不要说这话了,她长得再美,也是青楼女子。我是断不会娶她为妻的。”

    几人听后,自然是一阵惋惜。

    “呦,这不是正场第一的王公子吗?你也来了,这可真热闹啊,原来你也是个风liu之人啊?哈哈哈。”正当他们各自思量之时,突然一句冷嘲热讽的话语从他们背后传了过来。

    几人扭头一看,原来有几个人不知何时已到了他们身后。只见为首的有两个人,一人相貌英俊,穿着华丽。气质高傲。一人相貌平平,穿着却很讲究。时刻微笑着,但从其眼神最深处偶尔就会闪过一道不经意的寒光。

    “张云谨、李传、怎么是你们?”卢应元看到他们两人却一愣说道。其他几人也脸色微变。张云谨和李传皆是不良之辈,这一次找到他们这边,真是来者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