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二个硅谷之父――肖克力
到此为止,“硅谷”还不是“现代硅谷”。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因为,特曼把旧金山湾区变成了微波技术的科技园,大量企业为美国国防部服务,设计军用电子设备,只有惠普公司等少数派生产民用产品。“硅谷”之所以成为“现代硅谷”,还是因为另一个人的归来,那就是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力。
威廉•肖克力是在英国出生的,在美国加州长大,受到在斯坦福教书的邻居的影响,他对物理非常感兴趣。1931年他获得了加州理工大学的本科学位,1936年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来到了新泽西的贝尔实验室参加真空三极管的改进工作。二战中,他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反潜艇研究组的主任,后来他又帮助旧金山的军事基地培训轰炸机飞行员学习使用雷达。这些活动让他接触了五角大楼的很多高层人物。1945年,美国国防部向他咨询美国进攻日本本土的预计伤亡率,他答到,如果日本人保持现在的状态和决一死战的勇气,那么,美国将付出几百万人员的伤亡并必须至少杀死500万日本人。这一回答间接导致了广岛和长崎遭到原子弹袭击。
战后,肖克力回到贝尔实验室,他组建了新的固体物理小组,寻找真空管三极管的替代品。实验开始并不顺利,肖克力的方法总是导致失败。同组的巴丁在1946提出了一个理论,解释了失败的原因。以此理论为基础发了许多文章后,他进行一次实验,要详细验证这个理论,却成功地实现了电流放大效应。巴丁和布拉坦通过公司的律师申请了专利,而肖克力的方法却和20年前的某个人的发明有所重叠,所以律师没有帮他申请专利。肖克力不服气,他一个人继续作实验,继续用他自己的方案,这一次却成功了,比巴丁的方法好,而且他独立完成了理论基础的研究,后来这些理论成为半导体物理和器件的理论基础,就犹如牛顿力学是整个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一样。
1956年,三人小组因此项重大发明获得了诺贝尔奖。不过,三人小组并不和谐,肖克力认为自己的贡献是最重要的,所以极力排挤两位合作者。巴丁离开了贝尔实验室,探索超导理论,并再次获得诺贝尔奖。而肖克力则也不满足在贝尔实验室待一辈子,他前往故乡加州在加州理工大学当了教授,后来加入了朋友为他在他母亲所居住的山景市Mountain View附近开的实验室,研究晶体管。后来,朋友为他设立了肖克力半导体公司,专门用硅生产半导体晶体管。由此,肖克力开创了晶体管技术的工业化进程,被公认为第二个“硅谷之父”。
5、自立门户的八个徒弟
肖克力本人脾气古怪,有科研实力却不懂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导致没有人从贝尔实验室跟他过去。他从加州本地招收的毕业生加入了公司,开始了工作。肖克力是个优秀的科学家,有个聪明的大脑,却是个蹩脚的商人。他疑神疑鬼,甚至为员工测谎,这导致八个徒弟同时离开了公司。这八个人获得了仙童照相机公司的投资,创建了仙童半导体公司。
仙童公司以八个人中的罗伯特•诺依斯和高登•摩尔等人为核心,用硅作为半导体的衬底,因为硅可以从沙子中提取,价格便宜。1958年,仙童公司成功地用平面工艺批量生产半导体元件,大幅降低了价格。此后,半导体放大器代替了真空管,进入了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里,实现了这些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广泛普及,半导体晶体管从此带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而罗伯特•诺依斯等人,后来又和管理层不和,各自离开了仙童公司,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如英特尔,AMD, 国家半导体等,后来这些公司成为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工业的巨头。1970年,这类的公司已经多达15个,都在圣何塞附近,都用硅为电路的主要原料,从而使圣何塞地区获得硅谷的称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那里是一个中心,影响硅谷形成了比较自由的文化氛围,这对工程师海阔天空的思考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反之,同样拥有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的波士顿地区(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则由于思想死板守旧,因而没有成为“硅谷”。
20世纪70年代则是硅谷成长的重要阶段,1971年,英特尔公司研制成功单芯片中央处理器,从而带动了个人计算机的产业革命。苹果Apple,太阳微系统S,思科Cisco,甲骨文Oracle,雅虎Yahoo!,谷歌Google等相继在这里创立并成功,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技术革命,硅谷也就成为了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中心。
接着,让我们一起看看美国的电子计算机产业究竟是在一种什么样的需求下诞生的,又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和科学研究基础之上。计算机的出现又对美国甚至人类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有什么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