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六章:溃败

目录:灭清| 作者:楼主大大| 类别:玄幻魔法

    按照彭玉麟与左宗棠的预想,先锋的骑兵趁着发匪立足未稳,先将他们冲乱,随后其余大部再掩杀过去,整个太平军必然大乱,不但是左翼,那些溃散的发匪只怕连中军都会冲乱。到了那个时候城中的官军再从侧翼包抄,发匪必然大败,到了那个时候,只需要不断的追击杀贼就是了。

    只是他们的预想是好的,可是和现实相比又是另外一回事,他们遇到了一根硬骨头,选择错了对象。

    他们绝没有想到,学生军居然在遭到突然攻击之下还能保持队形,能保持联络。

    而骑兵冲过去,他们竟用火枪回击,那些精锐的先锋还没有靠近发匪,就损失大半,随后,在密集的阵型下陷入鏖战。

    仗打到这种份上,也算是倒霉了。

    骑兵,至少在现在来说,一直是无往不利的杀手锏,自这个大陆有了人烟,建立了王朝,骑兵就一直是最强大的存在。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以其强大的机动力和冲击力,成为古战场上最具有威力的兵种。历代强盛的王朝,骑兵都是军队中极其重要的力量。

    作为突击的主要力量,早在战国时期,骑兵就被广泛的利用。各大诸侯国都组建了自己的骑兵部队,而其中比较早也是最杰出的,莫过于赵国。赵国是原晋国分裂为三国中的一个,地处当时的中原北方边境地区,北方的楼烦,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的骑兵对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和这些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作战,赵国的赵武灵王进行了一次历史上有名的改革“胡服骑射”,建立起了一支能够真正和游牧民族骑兵抗衡的强大骑兵部队。这次改革也使赵国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尤其是骑兵更是七雄之冠。赵国历代名将辈出,而且都擅长使用骑兵。其中战国后期的李牧在骑兵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他在与匈奴的雁门关之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当时李牧在面对匈奴的侵扰时坚守不出,又加紧训练士兵,犒赏将士,准备战争。在部队士气被提到很高的时候,李牧终于出手。他准备了兵车,战马和当时悬赏百金的勇士和射手组成车骑部队,又让人民满山遍野放牧,引诱匈奴入侵。匈奴果然中计,在前期派小股兵力尝到甜头后,单于率大军入寇。李牧以两翼包抄的战法大破匈奴,一举斩杀对方十多万人,又乘胜击破东胡,林胡,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南下侵扰赵国。这是中原民族对匈奴的第一次骑兵作战。

    但善用骑兵并不是赵国名将的专利。秦将白起就是一个高手。白起是不世出的名将,但也是一个有名的杀人魔王。秦赵长平之战,赵括虽然把赵国重兵送进了秦军的包围圈,但这也是一个很难啃的硬骨头。毕竟赵国历来是一个军事强国,赵军的战斗实力也不可轻视。于是秦国的五千精锐骑兵担任了冲锋突破的箭头角色,正是骑兵的穿插冲刺,才把赵军分割成两块消灭,为长平之战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的用兵也在历史上首开大规模分割歼灭战的先例。从这几次战斗中,都充分显示了骑兵高度的机动力和强大的冲击力,骑兵成为左右战争结局的关键力量。

    秦朝建立后中原的军队是一支多兵种合成的部队,战斗力强悍。秦始皇在派遣蒙恬把匈奴赶出河套地区后,也一直努力在建立秦帝国自己的骑兵。只可惜他的儿子太不成器,导致他幻想存在万世的秦王朝只出现了二十多年就灭亡了。

    此后的汉王朝是中原骑兵出现大发展的时期。楚汉战争时期,北方匈奴出现一个杰出的单于,他就是冒顿单于。冒顿在位时是匈奴的黄金时代,他通过战争手段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北方的各个小民族。当时匈奴“控弦之士三十万”,也就是说有三十万能骑善射的骑兵部队。这在当时是一支极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中原没有能够与之抗衡的军事实力。刘邦在白登之围中吃了大亏,于是明智地决定暂时退让,以和亲的形式争取时间,积蓄力量。还好刘家的儿孙们不像秦二世那么荒唐,文景之治成为中国第一个治世,到汉武帝刘彻时,西汉王朝已经十分强盛了。西汉几代皇帝都十分注重养马,不但官方自己养马,还鼓励民间养马,使汉朝的马匹数量猛增,武帝时仅官马就有四十多万匹。马政的成功为骑兵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汉武帝雄才大略,很早就开始筹划对匈奴的反击战。武帝之前的历代皇帝采用的都是被动的防御政策,在这方面最成功的就是著名的飞将军李广,他善于打游击战,以游骑对匈奴的游骑,但在总体上来说还是防御性的,因此吃亏不小,李广带兵打仗,伤亡率在当时的名将中是最高的。但汉武大帝要的不是防御,而是进攻,而且是大规模的骑兵进攻战,要能够直捣匈奴老巢,予对方以歼灭性的打击,从根本上消除匈奴的威胁。匈奴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来去如风的骑兵,要想克制它,只有发展更强大的骑兵对抗。为此,汉武帝不惜代价引进良马,并积极训练扩充骑兵,不拘一格地培养和提拔骑兵将才。名将卫青本是私生子,又是奴隶,但汉武帝对卫青破格提拔录用。卫青也不负所望,屡立战功,最后官至大将军。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十八岁就参战立功,也得到了武帝的赏识,最后做到骠骑将军。经过武帝不懈的经营,汉军逐渐成为一支以骑兵为主力的新型军队,步兵成为骑兵的辅助力量,而车兵则主要用于运送粮草。

    到了这个时候,骑兵无疑成为了陆战之王,大规模的战争开始围绕着骑兵不断展开,汉朝反击匈奴的恢宏战争拉开序幕。

    汉军分两路出击,卫青部歼敌数千人,驱逐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收复河南地。

    几年后卫青率骑兵三万趁夜急行数百里,俘获一万五千余人,小王十多人,匈奴右贤王部覆没。

    而后,霍去病率八百壮士行军几百里,杀两千多人,俘获单于的叔叔和相国,干掉单于爷爷一辈的王,立下奇功。

    三年之后,霍去病率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击,越过焉支山五百公里,杀匈奴名王以下近九千人,得到休屠王祭祀的金人。为求出其不意之效,同年霍去病再次领兵出击,越过居延海,远程奔袭一千多公里,杀三万多人。

    骑兵开始成为中原王朝的主要力量,而与此同时,当时的匈奴国势曰益衰败,最后湮灭在历史之中。

    到了元代,蒙古把冷兵器时代的骑兵威力发挥到了极限,成吉思汗创建了一支纵横欧亚大陆的强大骑兵。蒙古铁骑是冷兵器时代骑兵的顶峰,铁木真创立了一系列适合骑兵的战略战术,使这支骑兵成为当时各国恐怖的梦魇。蒙古骑兵在战斗时通常在非常宽大的正面布成几列队形,在远距离上发箭攻击。由于蒙古人射术精湛,在这样的攻击中往往能够重创对手。在对手靠近时,则借轻骑兵的速度优势拉开距离,并再次发箭。这样的攻击使对手几乎无力对抗。当对手在连续的打击下开始混乱后撤时,便立即追击砍杀,这种战法在征服西方的战争中屡试不爽,战果辉煌。

    其实从战马的角度来看,蒙古的马匹并不好。蒙古马矮小,力量小,速度较慢,和优良的战马相比并不适合作战。但蒙古马最大的优点就是适应能力和耐力好。因此,蒙古骑兵往往喜欢发动远距离的奔袭和突击,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蒙古马的耐力和适应力。由于实行的是以战养战的政策,蒙古在后勤上的要求很低,而且往往有大批牲畜随军,可以解决军队口粮问题。这样蒙古骑兵一次远程突击的距离往往可以达到惊人的程度。他们在作战时,一次机动就可以达到上百公里的距离。

    只不过到了明朝,骑兵相对来说则是退步了。尽管明初为了对抗北方频繁骚扰的蒙古人,也曾经组建过强大的骑兵,但在土木堡之变时基本上被明英宗断送掉了。此后明朝的骑兵一蹶不振,反而是战车部队重新崛起。不过这个时候的战车不再是古代那种靠长矛和弓箭来战斗的车辆,而是装备的火炮。这样的部队战斗力相当地强,以弥补明军骑兵薄弱的缺点。但明军也并没有就此完全放弃骑兵。明末的名将袁崇焕为了与满清对抗,倾力组建了一支较强的骑兵,历史上称为关宁铁骑。这支骑兵在与满清作战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后来关宁铁骑在吴三桂手下成为满清镇压屠杀汉族的工具,如果袁崇焕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满清入关,八旗骑兵一度也是强大无比的力量,被称为“女真不过万,过万不可敌”,可见八旗骑兵的骁勇。但这支部队在入关后迅速腐化堕落成一个没有战斗力的花架子,甚至在康熙时代八旗都不堪大用了,康熙更多的是依靠汉族军队来平定叛乱,镇压起义。但清朝并不是没有骑兵。当八旗兵腐朽后,与满清关系密切的蒙古则成为他们依仗的对象。

    而这一次投入的两千骑兵,几乎是整个兴安军中的所有主力,其中不少是驻扎成都的蒙古八旗,原本打算将他们作为撕裂整个太平军的力量,如今却一下子仿佛陷入泥潭,眼睁睁的看着完蛋。

    而此刻,后头八千步卒掩杀过去,眼见前方的骑兵被斩杀的人仰马翻,顿时心就怯了,若不是后面的督战极力催促,又有审案局的委员在后压阵,只怕许多人已经溃散,审案局的名头太响,曾国藩上任以来杀人无数,管他是谁,只要一进了那里几乎都是人头落地,那一颗颗人头悬挂在衙门口,谁看了心里不发憷。

    但凡是审案局里出来的委员差办,那就是活生生的阎王鬼卒,他们在后头督促着,比什么都管用。

    而此刻,萧朝贵的军马蜂拥过来,从侧翼包抄,正面的学生军亦是开始提着刺刀向前冲刺,气势如虹。一队学生军骑兵蠢蠢欲动,也做好了在侧翼骚扰的准备。

    清军已陷入了死地。

    坐在马上在后方观战的彭玉麟、左宗棠二人心中苦涩可想而知,他们万万想不到,刚才他们还蛮有把握,可是现在风头一变,败局就已经定了。

    左宗棠远远观望着正面冲杀而来的学生军,口里道:“这是谁的军马?攻防竟是井井有条,列成方阵,当真是刀山剑海,气势如虹。彭帅,我们还是退吧,再不走,只怕来不及了。”

    彭玉麟却是一个劲的苦笑,他岂会不知道退的道理,可是他心里头明白,那两千精骑是恭亲王的命根子,更是兴安最有利的保障,如今全部在自己手里陷落,自己还有什么面目回去见人。

    就算是现在要退,在这旷野上,面对对方杀气腾腾的各路军马,又能退到哪里去?兵败如山倒,这个命令一下,到时候这一万精兵就全部完蛋了,对方的骑兵亦有千人,一旦展开追击,也是死路一条。

    那么就硬着头皮一战吧,到了这个份上,还有什么可说的,逃是死,败也是死,曾侍郎和王爷将这支人马交给自己,胡林翼对自己寄予厚望,难道自己还有退路吗?

    彭玉麟对亲兵道:“来,把左先生送走,左先生,彭某的身后事就交给你了,我在老家有一个儿子,若是我死了,就拜托左先生照看,让他好好读书,考取功名。”

    左宗棠怒道:“彭帅这是什么意思?莫非左某是贪生怕死之人吗?要走一起走,彭帅若是不走,左某奉陪到底。”

    彭玉麟道:“左先生不要误会,事到如今,还有谁瞧不起谁,谁贪生怕死吗?我已没有面目再见城中诸位,只好以死殉国了。左先生却是不同,今日之败,与左先生无关,来,随我杀。”

    这个时候,左宗棠就是要走,也已经晚了,刺刀组成的长蛇与零散的清军相交,随即,一支骑兵呼啸而至,撞入侧翼,开始分割清军本就紊乱的队形。萧朝贵一部亦从后包抄,远处军马调动的声音传出,黑暗中越来越多的军马出现,这些都是中军、右翼赶来助战的太平军。

    一旦稳住了阵脚,有了回旋的余地,彭玉麟和他的军马就是瓮中之鳖,已经没有任何侥幸了。

    四处都是冲杀,黑暗中无数人在嘶吼,在兴安城头上,奕䜣张望着,试图想看清战况,当城外传出喊杀,他的精神一下子振作起来,心知彭玉麟等人已经有了动作。

    于是便叫城头上的军卒点上火把助威,黑暗中根本看不清到底是谁得胜,只听到四处都是喊杀,奕䜣捏了一把汗,不断的问身边的曾国藩:“曾侍郎,我们到底有几成把握。”

    曾国藩心里也没有底,这个建议是他提出来的,若是失败,对于他来说也有很大的影响。毕竟奕䜣是亲王,论罪起来怎么也落不到他头上,谁敢说是恭亲王决策失误?所以,最后这个责任他来扛,这一千军卒中,有两千精骑,这是奕䜣的老本,其余八千精卒也都是挑选出来的精锐,一旦出了差错,兴安必然不保。

    他只好安慰奕䜣道:“王爷,玉麟骁勇,宗棠稳重,必然不负王爷所托,依我看,至少有八成的胜算。”这是他胡口乱扯,只是为了安抚奕䜣。

    奕䜣总算定了定神,心下告诫自己千万不能乱,否则会为人看轻,毕竟是三军主帅,要有威严,要让人信服。于是便教军马隐藏在瓮城,随时准备出击。

    突然,胡林翼眉头一皱,道:“王爷,出事了。”

    “出事了?出了什么事?”奕䜣心里咯噔一跳,面如土色,这个声音他也听到了,方才的喊杀声是从发匪的军营附近传出来的,可是喊杀声逐渐往东北方向移动,这说明什么?说明发匪没有溃散,战斗仍在进行,不但没有停止战斗,反而是向彭玉麟那个方向推进了几分。

    而且,发匪各营也开始点起了火把,一条条长龙往东北方向去,彭玉麟所部的喊杀声渐弱。

    “这……这是怎么回事?莫非是……是……是败了?”奕䜣面如土色,打了个踉跄,身边的戈什哈连忙扶住。

    可是没有人回答他,没有人接茬,所有人都推头丧气。

    “完了,完了,城下的彭玉麟完了,兴安也完了,广西完了,湖南也完了,一旦发匪入了湖南,将是何等可怕?各路大军完了,湖南还有什么兵马可以抵挡这些发匪,他们攻下了长沙,若是顺江而下,江南怎么办?有负皇恩,有负皇恩啊……”奕䜣晕死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