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家耳熟能详的景点有:明孝陵、明城墙。明代工程建设的石料都是产自距离明孝陵几十里外的青龙山、黄龙山、大连山、幕府山、龙潭和坟头附近的阳山一带,石工要在产地把硕大无朋的石料凿下,用人力运到明孝陵现场,再施工雕凿。如今这些采石场仍有一些在使用,有的已荡然无存。
1405年,朱棣起兵夺得他侄儿的帝位,为笼络人心,决定竖一巨型石碑,歌颂朱元璋的丰功伟绩,以此稳定政局。于是,他征集了全国十万余工匠,在阳山开凿碑材三块,它们如同用巨斧依山切下一般:碑额高米,厚米,宽10米;碑身高米,厚,宽13米;碑座,高16米,厚30米,宽米。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5米,重万吨,可谓世界第一碑,让人叹为观止。从那些恢宏的建筑、散落的牌坊石像中,人们透过奢华的皇权,能看到一段不为人知的明代劳动人民的浩劫:石碑由山体凿成,根本无法移走,于是遗弃在山上,成为一个笑柄。山门的左边,是清代袁枚的洪武大石碑歌:先皇开创气概雄,欲移此碑陵寝中。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吁嗟乎!君不见项王拔、始皇鞭,山石何尝不可迁,威风一过如轻烟。这个劳民伤财的巨大工程,让无数工匠弃尸荒野。
在21世纪的阳光下,沉睡六百年的石材成了精灵,这精灵没徘徊,原地不动,散发幽古思索:碑材为何弃之不用?十万军工如何生活?当然,一部分聪明伶俐的南京人更有想象力:他们敢想敢干,已经将此地开发成了文化旅游区!游客来到阳山山麓,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颇具明代文化气息的人文景点,它较为完整地为现代人展示了一段明代世俗生活的画卷!游人可以亲身体验建造碑材的军工的日常生活。景区北至阳山山脊,南至雁门山山脊,东至汤山采石场,西至景区停车场,总面积约230000平方米!文化村的建筑采取了明代风格,以石材、木头为主,豪放粗犷、古朴自然。铁匠铺、石匠铺、酒坊监工房、戏台鳞次栉比,演员装扮成明代工匠、妇女、兵丁,在村子里穿梭往来,滚动上演各种情景剧,杂耍、舞狮、劫镖车、赐御婚!演员在游客面前翻腾跳跃,让你的钱和你一起白驹过隙。如果你置身文化村,不要真的回到了明代!你要想一想:它给你的启示是什么?是不是封建政治的残酷?你身边有没有封建残余?
作者题外话:朋友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