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元曲,至今大家耳熟能详的,应当是《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元代),内容如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几句写实的话,寥若晨星,便将元代穷苦文人在天涯的秋愁和日暮途穷,刻画得淋漓尽致。实际上,这是一首描述元代落泊文化人心境的典型作品,当然,从微观看,它是描写游子的,其意境高远,千百年来,人们传唱不朽。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一起,在当时,被人们合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的作品多写神仙,故有“马神仙”之称。其曲词豪放洒脱,其中,散曲尤为世人推崇。这首元曲,整篇二十八字,由十一个意象构成,看似杂乱,实则经过精心布置,看似孤立的景物,构成有机整体,显现出一派萧瑟与黯淡景象,真实反映了元代穷苦文人的景况。前三句十八字之间,无任何动词连接,前两句写的是眼中所见,第三句乃文人自身描述,三组意象组合到一起,勾勒出作者的孤单与寂寥。后两句写人的心理感受,夕阳如血,寂寞无言,日暮途穷。如果说前面三句还只是烘托了一种悲伤的、萧瑟的氛围,那么这两句就把这种氛围推到了。元曲,在铺排多种意象时,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平行,二是加码。这首元曲可谓兼而有之。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夕阳等意象的形状、色彩来看,无不渗透着元代穷苦文化人的悲凉心境,可谓情景交融,意境悠远。这首妇孺皆知的元曲,全文仅仅二十八个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短短的篇幅里,马致远描写了一个元代穷苦文化人的愁思,意境萧瑟悲凉。时已深秋又临黄昏,藤是枯藤,树是老树,吹着飒飒西风。道是古道,马是瘦马。飘零在天涯的文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能不断肠呢?看那他乡的小桥、流水、人家,而自己的家乡、亲人却又离得那么遥远。天气渐冷,家中的一切让人牵挂。可作为一个穷苦文人,自己还要骑着疲惫的瘦马,一颠一簸地漂泊天涯。此情此景,怎不叫人肝肠寸断啊!说罢元曲,再说元代青花瓷图纹绘画:元代,中国陶瓷生产重心南移,确立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生产格局。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完善,出现了釉下彩绘青花瓷的装饰技法!它横空出世,及时地与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相融。元代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中外交流如潮水涌现,海外贸易非常发达。元朝的统治者们,一方面要过荒淫无度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要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对内人民的反抗,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因此迫切需要大量的金钱。他们的政策鲜明:发展各种手工业,其中,特别强化官府对瓷业生产的控制,集中了大量的工匠、财力物力及原材料,不断扩大陶瓷的生产,供出口以换取巨额的经费。正是在官府的大力创导下,瓷器绘画这种工艺装饰,很快成为主流。当时的制瓷工匠忙忙碌碌,一方面,他们的发明创造有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迫使他们去寻求尽可能多的题材来丰富自己的产品装饰,以适应急剧增长的生产需求,于是,他们轻而易举地寻觅到了穷苦文人的元曲,如,上图一所示:元代青花四爱梅瓶。当时的穷苦文人,日暮途穷:因为,对当时广大的汉族穷苦文化人来说,元代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时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后,实行了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汉民族文化遭到空前的压制。这种压制,一方面的表现是,忽必烈强化推行八思巴文字为国字,排挤汉语,如上图二,图三和图四所示,我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器上的八思巴字!另一方面,它表现在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排挤上。元于1234年灭金,1279年灭南宋,当时,北方八十年,南方近四十年无科举,断塞了文士“一举成名天下闻”的发迹之途。据《元史选举志》载:“江北提控案牍,皆自府州司县转。路吏请俸九十月方得吏目。一考升都目,都目一考升提控案牍。两考正九品,通理二百一十月入流”。二百一十个月是十七年半,才能入流当上一个相当于目前村干部之类的小官!这样一条道路,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太过漫长了。入仕既无门,经济又无能,劳作且无力,造成文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以至于“小夫贱隶,亦以儒为嗤诋”,无怪乎元代文人心情灰暗之极。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是这种颓唐心境的绝佳写照。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许多不甘寂寞的知识分子选择了另外一条既能渲泄其知识情感,又能养家糊口的生活道路,那就是溶入民间,用原来仅服务于高雅文化的生花妙笔,创作大量通俗易懂的作品。元曲就是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这种文艺形式无拘无束:天上地下,神仙鬼怪,古人今人,帝皇将相,市井小人,均能入戏。其题材之丰富,情节之洒脱,内容之广博,都为当时陶瓷工匠们的装饰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题材。从传世的元代瓷器来看,北方的磁州窑,南方的龙泉窑,吉州窑,景德镇的青白瓷,特别是青花瓷器中,能找到比较多的元曲人物故事题材的画面,这说明当时此种装饰题材应用非常广泛。其中著名的也广为人们所熟悉的作品,当属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元青花人物梅瓶《萧何月夜追韩信》。还有元青花人物故事大罐《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取材于马致远的元曲,它现收藏于日本的一家博物馆!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一件元青花人物大罐,取材于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另一大罐取材于无名氏《逞王焕百花亭》。还有一件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元青花人物故事图大罐,也应归入此类。该罐上画了唐王李世民骑马在前,尉迟恭托单钢鞭在后,一小校手持王旗随行。此罐历来被称为“尉迟恭救主”人物故事图。实际上,该典乃关汉卿所作《尉迟恭单鞭夺槊》。该画面出自其第三折:李世民为单雄信所追,尉迟恭赶来单鞭迎战单雄信,于马上夺得长槊,驱走敌将而救回唐王。藏于江西丰城博物馆的一件元青白釉透雕人物枕,器型仿戏台彩棚,四面分雕《白蛇传》中的“借伞”、“还伞”、“水漫金山”和“拜塔救母”四个场景。该枕为我们提供了两条非常重要的历史证据:一是元代戏剧的演出方式,二是《白蛇传》的成型年代:此枕上的雕塑,已明白无误的证明,在元晚期“白蛇传”戏曲已经成型并广为传唱。元代瓷器无疑是一座里程碑。正是在这个时代,中国的工匠们成功地创烧出青花瓷、釉里红瓷、卵白釉瓷等大批瓷品。瓷器的装饰方式,也由宋以前的单色釉或刻、划简单的纹饰向刻划、模印、雕塑、绘画以及多种组合发展。元代瓷器,随着一批批外贸船队走向四方,把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播给全世界。在这一波大潮之中,元曲人物故事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直到今天,每当我们看到这些精美的瓷器,不由肃然起敬,为先人们精湛的技艺而感动!此时此刻,我们不应忘记,这里面有元代穷苦文人的一份贡献。
作者题外话:朋友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