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愈:有一部分。我们的编纂队伍有进有出。
杨万国:编典是功在千秋的大事,大典编纂者为什么会"寂寞"呢?
任继愈:编典三五年出不了书,做的工作没有人知道。而且做这个工作,学校不给你算科研工作,也不算教学工作,对年轻教师的压力就很大。同事都评上教授、副教授了,你还是讲师,年轻人就不能安心。所以各个分典都有这样流失的人才。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杨万国:这就成了制度上的缺陷。你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任继愈:以前缺少经费,就没有办法给学校交纳立项经费。学校不给立项,参入编典的教师的工作量就不能算。现在有了经费可以做一定保证。
大典工作委员会发个文件还不行,要个个找这些单位,保证给立项,给参入编典的教师算工作量,这样就可以稳定军心。
杨万国:编典人才的待遇是怎么样的?会不会是待遇过低导致人才流失?
任继愈:过去我们确定的稿费是千字18元。这样低的稿费靠的是大家的责任感、奉献精神。
今年有拨款后,目前稿费提高到千字60元。这个稿费还不能算高。我们是"包干制",60元包括复印资料费,差旅费,所有花费全包。
因为稿费低,我们很多老师出差要自己垫差旅费,到图书馆查资料,没有钱复印就用手一点点抄。
编典为文化续脉
杨万国:前不久,国家发布的"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专门提到要精心组织好《中华大典》编纂工程。为什么会专门提到这个问题?
任继愈:形势很紧迫。我们国家的文化经过"文革"的摧残,文化已经形成断层。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滑坡,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解决。
杨万国:我注意到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大典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即2009年时,大典出书将要形成规模,基本完成编纂出版任务;到2010年全部出齐。目前只有4年时间,要完成剩下的6/7的工作,有信心完成吗?
任继愈:时间很紧,我们要抓紧时间。积极去做,是可以完成的,但是不能赶任务。要保证质量,对子孙后代负责。
(特别感谢:中华大典办公室伍杰、赵含坤、崔望云三位老先生给予本次对话资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