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01章、庭院深深

目录:名仕风流| 作者:长江浪淘尽| 类别:历史军事

    庭院深深,从高宅大院里,隐隐约约传来一阵阵嬉笑声。今天是一个冬日里难得的好天气,阳光很足,风也不大,憋了一个冬天的孩子们正好趁着这个好时候出来玩耍。

    这里是门阀世家子弟的游乐场,等闲仆役下人是进不来的。院子里一字排开许多“食案”,这是一种矮几,只有大概寸许高的短足,便利于放置托盘。不过这些孩子可不是在摆宴席,他们的食案上,除了一堆小箭之外什么都没有放。

    原来一群孩童正在学着大人玩“投壶”的游戏,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士大夫宴饮时做的投掷游戏。

    投壶这个游戏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请客人射箭。射乃六艺之一,那时候若一个成年男子不会射箭,会被视为耻辱,而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也是断然不能推辞的。

    由于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为了避免难堪,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这种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游戏就逐渐取代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时尚游戏。投壶很适合当时的文人对于内心修养的尊崇和需要,所以它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不衰,甚至达到每逢宴饮则必有“雅歌投壶”的节目助兴的地步。

    游戏和吃食一样,是人类最热衷于发展的两样东西。投壶也在流传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发展,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名目,还有人别出心裁在壶外设置屏风盲投,甚至有人玩背坐反投,大大增加了难度——就像后世美利坚篮球联盟的“扣篮大赛”一样,怎么花哨怎么玩。

    门阀高族的孩子,玩的东西要高雅要有品味要和身份匹配,可不像寻常人家的孩子那样自由,可以爬树钓鱼捉蛐蛐掏鸟蛋。于是这几个孩童就在这深深的庭院之中,学着大人玩“投壶”的游戏。投壶要用箭,没有人指责这些孩子玩得过火出格,因为这是东晋,魏晋风骨最盛行的时候。

    魏晋风骨是什么?它烙印在嵇康打的铁器上,它化入了刘伶喝的酒水中——狂放不羁就是它最好的注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你什么都可以做,但是前提是要做得“有型”。魏晋风骨,铮铮铁骨之中,还带有一股闲情逸致。

    于是,在这个深宅大院里,几个门阀高族子弟学着大人,玩起了“投壶”,这本是一件雅事,谁还会真的来管?孩子的母亲若是知道了,最多是担忧地说道:“小心点,不要伤着自己。”父亲知道了,只会高兴地想:儿子长大了,知礼节了——玩投壶和玩过家家,同样是玩,档次可差远了。

    一个皮肤白白的瘦瘦的头发又细又黄的女孩子说道:“哥哥,给我投,给我投!”

    那被她唤作“哥哥”的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怜爱地摸摸妹妹的头,把手中的小箭递给她,犹自不放心地说道:“暄暄,这样,看准那个铜壶,手举起来,放到这个位置,嗯,就是这样,然后手腕用力,哎——不是这样,哎呀遭了!”

    少年发出一声惊呼,因为他妹妹的箭投歪了,直直地朝着另一个少年就去了。

    那个少年才八岁,说是少年,还不如说是个稚气未脱的儿童,他完全被吓傻了,眼睁睁地看着这只箭朝着自己的咽喉飞来——因为他离暄暄很近,只有一丈多距离,从发现箭的朝向就已经躲避不及了,眼看一场人间悲剧就要上演。所有人包括悲剧的始作俑者暄暄都闭上了眼睛。在电光火石之间,只听得一声奶声奶气地呼喊:“二哥,快闪开!”

    然后这箭,就射中了目标!众人甚至还听见了锋利的剪支刺入身体的声音,金属和骨头碰撞发出的闷响很独特,叫人听了牙酸无比,听过一次再也忘不了。那少年睁大了不可思议的眼睛,看着暄暄,伸出的手无力地垂了下去,他慢慢地软倒在地一动不动。可暄暄的哥哥跑过来踢了踢他:“凝之,快起来,你没事!”

    叫“凝之”的少年难以置信地摸了摸自己的喉咙,发现果然没有插上箭,他眼睛一亮,翻身起来大笑几声:“哈,哈哈,我还活着,我还活着!”那模样要多癫狂有多癫狂,比范进中举好不了多少。

    暄暄却吓得缩在她哥哥的背后,指着他道:“血,血,好多血!”

    凝之定睛一看:自己胸前身上到处都是鲜血,而躺倒在自己腿上的不是自己的堂弟宇之又是谁?他仰面倒在地上,额头之上正插着那把箭,或许是箭太锐利,箭插得很深,整个铜制的箭头几乎没入了一半!现在宇之倒在血泊之中,人事不省。原来刚才他在千钧一发之际跑了过来,替自己挡了这一箭!

    想到这里,凝之悲伤地大叫道:“阿宇!醒醒啊,快醒醒!无量天尊在上,保佑我弟弟没有事!”凝之的肠子都快悔青了,如今出了这档子事,他怎么向母亲和婶娘交待?况且兄弟几人中,唯有这个弟弟平日里最爱粘着自己,和自己是颇为友善。像三弟、四弟他们俩,向来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两个人一个鼻孔出气,也颇为傲气,素来有点不买自己这个笃信天师道的老好人哥哥的账。

    暄暄见宇之躺在地上生死不知,吓得“哇”得一下哭出了声。哭声是会传染的,一时间满院的小孩子哭成一片,尤其是老好人凝之,哭得稀里哗啦的,一边哭一边唤着宇之的小名。

    外院的下人听得震天的哭声,赶忙跑进来一看,这一大滩血晃得几个年轻丫鬟媳妇顿时目眩眼花,吓得慌慌张张地叫起来:“天呐,出人命了!不得了了,出人命了!”一时间这个大宅院里乱成一锅粥。

    *****************************************************************

    深夜,一盏青灯下,一个青年妇人满脸愁容坐在床前,看着床上脸色苍白的儿子。这是丈夫留给她的唯一骨肉,也是她活下去的唯一目的和勇气,只是如今,这颗独苗魂牵一线了。

    妇人的容貌很清秀,粗布衣衫(葛布,此时还没有棉布)并不能掩去她秀丽的颜色,她蛾眉深蹙,垂泪握着儿子的手,轻声地呼唤着他的乳名:“宇儿,宇儿……”仿佛这样儿子就能醒过来一样。

    宇儿伤得很重,直到现在那支箭还插在他脑门上,没人敢动,光滑的箭杆在灯光下映出青幽幽的光,好不吓人。下午宇儿被人抬进来的时候,她感觉天旋地转,几乎要当场晕厥过去,幸亏几个健壮婆子眼疾手快扶住了她,这才没有跌伤。然后她就浑浑噩噩地坐在宇儿床前,流着泪照看着他,一刻也没有离开,直到现在。

    其间有人请了大夫来看,有人熬了药端来,有人送了饭过来,她都只僵硬地点点头,没有开言半句。她不停抚mo着儿子逐渐冰凉的手,呼唤着他的乳名。连正院的女主人前来探望,和她说了些什么都没有听进去,只是一个劲地抹眼泪。

    女主人看她这副失魂落魄的模样,叹了口气,留下了一包老山参,一边回头吩咐道:“紫鸳,你去取支大参熬汤给少主喝,小心着火候,别熬老了。”

    她又对着年轻妇人安慰道:“弟妇,别伤心了。都怪我疏于管教,让凝之偷偷带着宇儿出去玩,这才酿成了大祸。这个不肖子,我听闻宇儿还是为了救他才弄成这个样子的,若是宇儿有个……什么的,看我不扒了他的皮!”言语倒是十分严厉,但是谁知道她是否真的舍得责罚儿子呢?

    年轻妇人听得这话,才抬头眼泪汪汪地看着她道:“大嫂,千万别怪罪了凝之。他和宇儿一向亲厚,或是宇儿磨着他硬要去的也未可知。你如今是有身子的人,不敢劳你担忧。只是……先夫只留给我这点骨血,如今要就这样去了,我怎对的起……列祖列宗!”

    年长的郗夫人听了,也是眼圈红红的,她道:“弟妇,别担心,我已经差人延请了建康最好的大夫,只是路途遥远,要明日才到。宇儿一向运气很好,希望这次他命硬,能挺过这一劫。”

    祖氏听了,只有点头称是,但眉宇间仍有掩饰不住的担忧。郗夫人看了,不再说什么,长叹一口气,忽然觉得身子乏了,又安慰了她几句回去了,留下紫鸳和紫芝照顾。

    送走郗夫人,祖氏又坐回床边,拉着宇儿的手和他说话,直到月上柳梢,直到两个丫鬟都去睡了。她虽然一脸倦容,但仍不肯去睡,她怕自己睡着了,一觉醒来就永远地失去了儿子。

    在她老家有一个传说——小孩子得了重病时神魂不稳,到了晚间最怕被行夜的夜叉勾去。但是只要有至亲之人守候在身边,时时呼唤他的名字,就能让他不会走远,不会迷路,夜叉也勾不走他——因为母亲在看着呢。

    所以她要看着宇儿,看着他好端端的,她才觉得安心。“无量天尊,请保佑我的宇儿平安无事,有什么灾难、疾病、伤痛都降到我身上吧,不要再折磨我的宇儿了!”

    这句话,林悟天很清晰地听在耳里,心里有些感动。这个身体的母亲还真是一个可敬的母亲。

    痛,很痛。林悟天醒过来的第一感觉就是头痛欲裂,不光是因为头上的伤口。说是醒过来,并不十分确切,因为他之前两个月来,都能听能看,就是没有嗅觉、味觉、触觉。不错,林悟天是个穿越者,他的灵魂体之前一直附身在那枝小箭上,做了一个旁观者,此事大有原因。

    林悟天一直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到了一切。他不是冷血动物,看到祖氏那样的伤心欲绝,那样的义无反顾,他其实很想替“宇儿”起来告诉她:“娘,我没事!”——哪怕动一个手指头向她报个平安也好啊!

    <h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