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解决完别人折腾二十多天都解决不了的案件,贾环回宫交旨,午时还未到,交完差还赶得上吃午饭。
杨彬奉命旁听,把结果先告诉了皇帝。皇帝想了想,觉得如此断案明显不合法,但是合人情。于是问杨彬和心腹太监:“你们看呢?”
杨彬说:“臣以为他要跟狄仁杰一样找证据行推理,没想到他只是简单问了下经过就直接判被告无罪。虽不合法,却是合理,因为无论被告有没有撞人,判他败诉都会让人觉得助人会吃亏,从而败坏世道风气,所以没必要找什么证据,直接判被告无事最省事。”
太监说得更简单:“连当事人都服气了,这判案结果自然是好的。”
皇帝想想也是,连当事人都服了,还有什么可纠结的,登时龙颜大悦,赐下一件孔雀裘,又命御膳房伺候贾环一桌午饭。
“这么多菜哪里吃得完。”贾环把值班的同事们全招来一起吃御赐膳食,大家看他得皇帝宠信却没有一点炫耀的意思,再加上他短短一顿饭功夫解决别人一个月都解决不了的事,对他又敬又服。一帮人亲切地边吃边聊。
林彬觉得不顺眼,没人时对他说:“你到底是不是法制社会出来的人,怎么可以这样判决呢?”
贾环无所谓地一笑:“如果法律不能让人服气,变通一下也没什么,再说,你我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人治社会,人治为什么能在中国实行几千年,说明有它的好处,就是可以发挥断案人的个人才干,可以视当时情况做出最合乎人心的判决,什么不好?”
林彬还是不同意:“你这样断案违反法律,总之是不对的。”
贾环也不想跟他斗嘴皮,下了班把赐物拿回家先给老太太、老爷太太看了。这孔雀裘金翠辉煌,比前年贾母给宝玉的那件类似,面料更软和更高级也更华丽。
贾母摸了摸柔软光滑的毛皮,问道:“你有没有跟皇上说过什么家事?”
贾环摸不着头脑,答道:“没说什么。”
好象说过母亲和姐姐绊嘴,这不算什么事吧。
一家人一起用过晚饭各自回房,贾母召来贾政王夫人商议:“皇上赐孔雀裘什么意思?”
贾政说:“当然是喜欢环儿了。”这已经是贾环第三次得到皇帝的赏赐了,当然是喜欢的意思。
王夫人说:“环儿当差勤谨,再加上贵妃得皇上宠信,皇上爱乌及乌,所以有赏赐。”
贾母毕竟年高,经的事多,看问题不看表面,沉思一会儿说:“可是你们见过有谁夏天送冬天的衣物?”
“哦……”贾政和王夫人也沉思起来,皇帝就算喜欢贾环,宫里的东西那么多,赏什么都可以,干嘛非要赏孔雀裘,这是冬天的衣物,现在天气越来越热,是用不着的。
贾环把孔雀裘拿回去给丫环们看了。莲儿摸来摸去乐得合不上嘴:“原来这就是孔雀裘,我今儿算是见到了,不知道比起宝玉那件怎么样?”
晴雯是缝过宝玉的孔雀裘的,拿着这件看了一下,说:“比宝玉那件毛锋更长,更细软。”
彩云说:“天儿越来越热,东西虽好穿不着,还是好好收起来吧,当心别弄坏了。这种东西,怕是大半个京城的巧手艺人都没见过。”
紫晶是负责管理衣物的,郑重把孔雀裘包好收起,又笑说:“弄坏了也不怕,幸好晴雯会缝。”
丫头们这么一说提醒了贾环。眼看已到五月,天越来越热,孔雀裘根本穿不着,皇帝这时赏下这东西是什么意思呢?
再想想贾母问的那句话,分明是怀疑他在皇帝跟前抱怨过什么。
难道皇帝知道他曾经抱怨过家里长辈把好东西只给宝玉不给他?
他确实抱怨过“刚来的薛家的小姑娘都能得着老太太压箱底的好东西,还唯恐宝玉不自在,又给了件更高级的孔雀裘,独我连个正眼都没有……”
只是他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抱怨过衣裳的事,当然更不知道这话是怎么七拐八拐到皇帝的耳朵里。
看来他身边,或是贾府内部确实有皇帝的暗探,可能这样的暗探每个勋贵权臣之家都有。那么会是谁?
贾环把院里的女人挨个数过去,紫晶是老太太的人,秀珠是太太的人,彩云是赵姨娘的人,晴雯是宝玉的人,秋露春雨是萧景的人,玉蝶金燕是萧晨的人,这些女子长在内宅,有的只是小女人的小心眼和小算计,使出来根本不够瞧的,怎么看也不象是训练有素的暗卫。
再看常随的十三个小厮,暗卫有可能是其中一个,看来他以后说话行事要万分小心才是。
贾环郁闷无比,以前被人无视固然不好受,现在被人盯着更不好受。
因贾环断案迅速,判决结果又让人心服,办事勤谨,皇帝又下了命令,命他去各部观政学习,先到礼部任员外郎。
员外郎是从五品,又升了一级,入仕途两个月升了两级,可算是殊遇。有眼光的官员可以看出,皇帝要为国储才了,今年的新状元已经得了皇帝的青眼,重用只是时间问题。
于是,贾环一下班就被一群不大小小的官围着请赴宴,名堂多样。还有送礼的,除了美女,送什么的都有。
贾环拿着礼单请贴考虑,以他现在的年龄和资历,几年内不大可能发挥什么重要作用,皇帝这般调/教想必是准备把他磨炼好了给下一任皇帝使用,所以他不能明显偏向哪位皇子,一定要表示对皇帝的绝对忠诚才可以把这信任保持下去。
这么多人向他示好该如何处理呢?
在下决定之前,贾环先集思广益,把这事告诉心腹小厮,命他们先提出看法,然后他再斟酌,一边观察他们的反应。
钱槐先说:“爷不是说过,读书就是为了想要做些事吗?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收了人家的礼,以后做起事来难免束住手脚。将来被人说德行有亏,也不太好。”
贾环觉得有道理,再看向禄儿,禄儿又说:“爷可以收下,如果不收会让对方不安,有可能被孤立,爷是想做事的,想做事不能做孤臣。”
“你说的也有道理。”贾环思考一番,决定从两个建议中选取禄儿的意见。当领导的能从手下的建议中选择最有利的也是一样本事,他现在刻意锻炼自己这种本事。
至于收礼也只得收了,太贵重的不敢收,只收那些比较文雅的,如文具,书籍善本,玩器,花草之类比较风雅,又不是特别珍贵的东西。
礼部,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管科举,礼仪,祭祀。
说白点,就是相当于文化教育部,外交部,造印局,翻译馆,国家天文台、民族事务管理处,服装设计部什么的。
古代治国是以礼治国,国家政令无不一遵循一个“礼”字,而且国家官员大多由科举考试来选拔,所以,礼部的重要性不用说了。凡是入阁为相的,必须担任过礼部尚书,这是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因为宰相治国,必须要熟悉国家礼制才可以担任。
贾环初到重要部门打酱油,很是筹躇满志,几天后才领会到皇帝这么安排的“苦心”。
近来礼部上下为一件事头疼不止,这件事在现代人眼里看来根本不是事,为这事烦扰实在是可笑之极。
因为皇帝同意了在沿海增开口岸,扩大出口来增加国家收入,海外的不列颠派遣使臣前来洽谈通商事宜,并当面向中国皇帝递交国书进贡礼物表达友好之意,这本来是促进中外交流的好事,偏那些死脑筋的道学先生事非多,认为使臣见皇帝应该行三跪九叩之礼,可是外国使臣死也不愿意,结果双方就礼仪问题僵持下来。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算是什么屁事,根本就是中国官员没事找事,违反国际惯例。
部里例会上,礼部尚书方国光先传达了皇帝的意见,就是召见洋夷礼仪问题是有关国体的原则问题,对于原则问题是不能让步的。然后满含期待地看着贾环。
贾环被他含情脉脉的眼光看得直起鸡皮疙瘩,肚里狠狠问候了皇帝祖宗八代,就知道把他调到部里干活没好事,看样子又要把这烫手的事塞给他办了,谁让他有个能干的名声呢?既然办事就得把事办了还要能落好,与其被领导硬派下来不得不接受,还不如主动承担,最后能落个好。
贾环一咬牙主动请命:“这件事下官愿意为部里分忧。”
方尚书感动万分:“果然小贾大人不怕辛苦,敢于任事,实在是国之栋梁……”省略赞美表扬鼓励词汇五百字。
贾环被他的米汤灌得发晕,只得接下这难办的任务。下了班把小弟们找来商量怎么办。
同科的新进士在翰林院学习一年后才会以观政为名回乡,或是四处游历,所以大多还在京城,贾环以丁酉科魁首身份招人,很快就把这科精英召集起来大家想办法。
曾存仁先说:“我中华乃礼仪之邦,域外蛮夷来朝自然要服天朝教化。”
贾环一翻白眼:“人家对自己的皇帝还不行大礼呢,怎么可能对别的国主行大礼,我国的要求实属过份。”
何国维说:“他们对本国之君不行大礼那是蛮夷之邦不通礼数,来我中华自然要入乡随俗。”
林彬说:“说实话,我国强行要求对方依中华礼法行礼是有些过份。”
“是啊是啊。”贾环赶紧点头,还是穿越人能想到一块去。
“但是……”林彬说,“既然中国是主权国家,那么再可笑再过份的要求她也有权利提出来。”
贾环囧翻,古代人老脑筋不懂国际惯例也罢了,你小子也是穿的,怎么也说这话。不料林彬的发言一出来,其他人纷纷附合,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就是,让中国方面让步不大可能,只能想办法让洋夷方面让步。
散会之后,贾环私下里埋怨林彬:“他们不懂国际惯例出罢了,你怎么也不支持我?”
林彬解释:“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国际惯例,满脑子只有中国独大,所以我们只能迁就这个时代的主流看法。”
贾环无奈:“好吧,你说得也有道理,我以为你想投靠裕王。”
“就算投靠裕王也没什么,你知道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了纠和小白的故事吧?”
贾环当然知道这个典故,春秋时期,齐国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王位,管仲和鲍叔牙是挚友,相约各自辅佐一人,将来不管谁胜出,胜利一方都可以保住另一方。这绝对是双保险的好法子。
林彬说:“先前我是这么想,可是一看裕王所为,分明就跟清朝的八阿哥没两样,一味示恩扩权,博个礼贤下士的名,朝野为之倾心,这样岂不招君主之忌,况且他的才干还不如八阿哥呢。还是那个闷骚萧景更得君心,所以,我认为裕王必败,你我不用效法管鲍弄什么双保险了。”
“你说的是,可是萧景别的都好,就是没儿子,这真是要命的弱点,所以我们不可轻敌,你还是去投靠萧晨吧。想法取得他的信任,万一有什么大事,也好给我通个气。”
两人定下计划,分别辅佐两位皇子,以便将来一方落败时,他们都可以保住性命。
意外的事发生了,皇帝又下旨派了个特派员来负责处理这事,当这人出现在礼部大堂,所有人惊住了,居然是……
“怎么是你?”贾环大叫起来,看看周围惊讶的面孔,赶紧低声说:“王爷对此事有何指示?”
“咳……”萧景拿腔作势,“本王奉旨来监督礼部办理与洋夷交涉之事,这件事能有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最好,如果不能……”
如果不能有个圆满的结果,你在皇帝和百官心目中的能干形象会大打折扣,萧景用期盼和担忧的眼光望过去。
贾环忽然明白了,萧景以亲王之尊和洋夷周旋是很跌份的事,至少在那些卫道士眼里是大失体统的,他主动接下这差事,这样做只是为了帮他承担责任。
因为这件事办起来极难,几乎不可能有双方都满意的结果,贾环顶着连中三元的光环办这事,办好了受朝野赞誉,办不好则会搞个灰头土脸,所以萧景请旨接下这任务,以防他万一弄不成事,替他把责任扛下来,保他状元的光环不失色。
贾环明白他没有说出口的深意,心里很感动,却不赞成这么做。萧景身份尊贵,和洋人打交道在士大夫眼里是有份的,如果这次任务失败,他的名声会大受损害。
萧景知道他不赞成,摒退所有人,说出自己的主意,他接下这事,除了保护贾环在失败时可能受到的打击,还有就是助他一臂之力。
“你打算怎么助我?”贾环问他。
“由我来负责接待洋夷之事可以显出朝廷重视礼遇之意,该夷觉得被重视,你去谈判时也少些阻力。其次,你去跟洋夷谈判,能让他们同意我国要求最好,万一不行,你把我拿出去,告诉他们,由我代替皇上接受国书。”
贾环明白了萧景的计划,两人又商量了细节。
“洋人那边我去谈判,请王爷做做那些朝中清流的工作,让他们不要在礼节上固执己见,毕竟现在国库缺钱,通商贸易最重要。”
贾环为了萧景的名声,不想让他和洋人直接交涉,萧景明白他的苦心,两人很快就分工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临走贾环又转身说:“最后,我还有一句话,想了想,还是决定说出来。”
“你还有什么要说的?”萧景含情脉脉地含着期待看过去,眼睛闪闪发亮。
贾环补充:“你不要叫人家是‘该夷’,太难听了。”
萧景脸发青:“难道你对我没有饱含感情的话可说?”
贾环干笑:“现在谈的是公事,不是谈感情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