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六十五章 本官无异议

目录:天下第一逆贼| 作者:风味饮品| 类别:历史军事

    北征的号召,在内阁值房中回响着。

    杨荣想了想,总觉得有些不太妥当。

    但若是辽东的局势将要按照太孙所说的一切发展,而他这位首辅在明明得到提醒之后,还不做出一点准备,辽东所发生的事情都将由他背上。

    杨荣不想成为刚刚当上内阁首辅,就被迫告老返乡的蠢货。

    于是,杨荣当即看向值房外面:“来人!”

    值守在内阁的通政司官员们,很熟悉每一位内阁辅臣的声音。

    听到是首辅召唤,立马就有人走了进来。

    杨荣有条不紊的开口道:“命兵部制定关内卫所支援辽东路线,命户部下文调集粮草囤于山海关,命工部会同将作监调集兵械……”

    零零总总,杨荣将涉及北征的整个过程都交代清楚。

    最后,杨荣将目光投向徐景昌。

    刚刚首辅大人虽然提到了兵部,但也只是让并不制定支援路线,并没有触及到兵力的调动。

    徐景昌点点头,开口道:“五军都督府会抽调山东卫所前往山海关,一旦辽东局势突变,山东援兵将会直接出关镇压。”

    九边的边军不能动。

    河北及北平周边的卫所诸军同样不能动。

    很显然,昨天辽东的消息抵达五军都督府之后,内部就已经讨论过有关于调派援军的计划和安排了。

    山东兵历来悍勇,且不位处九边,加之如今倭患已除,甚至就连东瀛倭国都快要被全数剿灭的情况下,山东是没有军事上的压力。

    从山东调兵很合理。

    杨荣想了想,点点头,算是以内阁首辅的身份认同了五军都督府的这份计划。

    看着文武双方将辽东的事情定下。

    朱瞻基微微点头,然后随意的从面前桌子上拿起一本奏章。

    他只是随意的扫了一眼奏章,山西那边的某个知府,上奏朝廷今年境内无灾无难,就连他自己都长胖了好几斤。

    通篇废话!

    将奏章丢到一旁,朱瞻基靠在椅背上,双手交叉置于胸前,目光扫向已经重新落座的内阁成员们。

    “前几日,南疆和东瀛送了消息回来,本宫都怀疑,鄂宏大是不是和汉王串通好了!”

    鄂宏大和汉王串通?

    太孙说出口的话,顿时让众人大吃一惊。

    在场大伙想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太孙要在接受监国之后,彻底解决汉王以及宗室里的那堆乱事。

    镇守地方的藩王和边军将领串通,只能是要图谋不轨。

    汉王被解决。

    而已经拥兵十数万的鄂宏大,也能在发展到尾大难掉的地步之前,消除可能发生的隐患。

    杨荣想了想,觉得自己想的不会错,于是他有些沉重的看向太孙。

    显然,他很不希望太孙走上这条路。

    若是大明朝的皇太孙,做起了前宋杯酒释兵权的事情,会是怎样的?

    可能对于文官们来说是件好事,但对于大明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可是,就在杨荣正在搜罗该如何开口劝说的时候。

    朱瞻基已经继续说道:“他二人竟然都送来了要求,两人异口同声的要求本宫给他们调派官员,好教化大明新土地上的人们。”

    原来是找朝廷要人!

    杨荣不由的暗自松了一口气。

    忽然,他又忍不住的笑出声来,觉得自己实在是想得太多了。

    只是他这么一笑,却是引来了众人的注意。

    金幼孜更是不假颜色的询问:“首辅大人为何发笑?这是想到了什么好笑的事情了吗?”

    次辅大人看似是在看玩笑,却是在点名,内阁正在议政的时候,身为首辅的杨荣竟然在开小差。

    杨荣顿时收起脸上的笑容,他淡淡的看了金幼孜一眼。

    老小子,想做上首辅的位子,你就老老实实的等着吧!

    暗暗的给了一个警告的眼神,杨荣回头看向朱瞻基:“太孙,老臣是想到,汉王也能安心治民,便觉得实在是天佑我大明,于是兴而发笑。”

    朱瞻基挥挥手:“您是首辅大人。”

    他只是提了一嘴,然后才接着说:“最近江苏正在推行革新,朝中眼看着又要准备北征的事情了,我在想朝中是否能有足够的人手抽调到南疆或是东瀛。毕竟,教化这些大明新征之地,对于大明来说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关乎着大明对于这些新征之地的长治久安以及万世统治!”

    话其实已经被朱瞻基给说完了。

    江苏推行革新,几乎是牵扯了整个户部还有工部。

    刚刚定下的北征准备事宜,更是涵盖了整个朝廷各部司衙门。

    现在摆在内阁值房众人面前的是一个局面。

    那就是朝廷没人了!

    说起来,这就像是一个笑话一样。

    朝廷从来就是不缺人的,但也一直在缺人。

    杨士奇看了一眼杨荣。

    他觉得太孙在说完辽东的事情之后,不去处理那些摆在眼前的奏章,而是特意提到南疆和东瀛要求的事情,似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于是杨士奇顺着思路继续想下去。

    南疆和东瀛对于朝廷来说,是个怎样的地位?

    是大明的新征之地,除了能够提供粮草和……不要钱的人力之外,便再无其他的意义。

    但是对于太孙来说是怎么的地位呢?

    很显然,南疆和东瀛的征服,都是经由太孙一手促成的,对于太孙来说,这两块地方几乎可以说是他的无名封地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鄂宏大和汉王,哪怕是要人都不上奏章到朝廷,而是写信给太孙的原因。

    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触及到南疆和东瀛的事情,都是要通过太孙来决定的。

    太孙这是要招揽人手到南疆或是东瀛,为以后积攒人手吗?

    杨士奇不由的默默看向正在观察自己的手是不是起皮了的皇太孙。

    似乎,太孙也到了建立朝堂势力的年纪了!

    杨士奇想了想,便开口道:“启禀太孙,虽然朝中如今面临几样大事,但若真是想要抽调出人手,去教化南疆与东瀛,从鄂宏大都指挥使、汉王殿下手中接手地方政务,朝中还是能凑出一些能干之人的。”

    杨士奇小心的说着,他特意的点出能凑出能干之人。

    在他看来,太孙既然要建立势力,想要的自然是能力出众的官员了。

    甚至杨士奇都想到,等到这些人在南疆或是东瀛这些地方从政多年,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之后,等到太孙成为太子,再成为……

    这些人可就是潜邸中人啊。

    只要到时候将这些人再调回京师,就是朝中最坚定支持朱瞻基的一批能臣。

    不由的,杨士奇又多看了朱瞻基两眼。

    他忽然觉得太孙当着是谋定而后动,已经开始思虑数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这是老沉持重的表现,很符合杨士奇对于大明君王形象的要求。

    然而,朱瞻基却没有开口,他似乎是发现了在右手中指指甲后面,有一条肉刺。

    肉刺不算太长,所以他就陷入了,是要顺着撕还是逆着撕的纠结之中。

    若是顺着撕,很有可能连整条手都给撕掉了。

    而要是逆着撕,则有可能会存在残留,到时候就会陷入更长时间的纠结之中。

    眼看着自己已经给出承诺了,但是太孙就是不说话,杨士奇不由一愣,脸上浮出一些尴尬。

    难道是太孙想要的更多?

    真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小家伙!

    杨士奇心中有些纷乱,他将求救的目光投向身边的好伙伴杨荣。

    您是首辅,该您出场了。

    杨荣接受到自己在内阁中伙伴的求救眼神,他微微点头:“太孙,若是此时从朝中抽调官员前往南疆或是东瀛,只怕朝中对于江苏革新乃至于北征准备事宜,都有影响,此时能否暂缓,等到朝中缓口气稳定之后,再行抽调人手?”

    什么?

    杨荣你在说什么?

    不要以为你是首辅,就可以乱说话!

    听着杨荣的话,杨士奇一下子瞪大了双眼,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冲击。

    太孙想要培植人手的心意,已经很是明显,在太孙就是大明最好的未来前提下,身为内阁成员,理应充分的理解和满足太孙的想法以及要求。

    这个时候,你杨荣身为首辅,就该拍板子说出那句,太孙可以随意挑选朝中官员前往南疆和东瀛的话来。

    怎么到了您这里,就变成了朝中一个人都出不了了?

    可是,杨荣却在这个时候,给了杨士奇一个稍安勿躁的眼神。

    果然就在下一刻,朱瞻基才再次开口:“一个人都找不到吗?可是南疆和东瀛,事关的大明的千秋万代,总不能一直放任自流吧。朝中真的没有人?本宫怎么听说,夏元吉和宋礼,对部中协助政务的那批人,很是赞许有加啊。”

    还在迷惑先前杨荣为何会那样说的杨士奇,忽然眼前一亮,他觉得自己猜到了什么。

    而朱瞻基则是皱着眉,接着说:“不过……似乎他们身上都没有官阶品级,此事倒是有些难办了……”

    杨荣的手稍稍虚抬,止住了身边跃跃欲起的杨士奇。

    然后,他才佯装不知,疑惑的开口询问道:“太孙是说从日月堂出来的那些,在各部司衙门观政的少年们?”

    观政。

    是朝廷对于安排在朝中各部衙门的日月堂少年们,所正在进行的行为统一的正是认定。

    虽然名为观政,但实质上这些少年们,几乎是处于各部衙门的第一线,负责处理着各部衙门第一手的事情。

    如今他们没有官身,但却做着介于官与吏之间的事情。

    到了这个时候,杨士奇终于是反应了过来。

    自己竟然忘了太孙早就培植了完全属于自己的人手。

    日月堂!

    也难怪,自己刚刚提到,能从朝中抽调人手给太孙,却没有从太孙那里得到一丝的回应。

    原来是落在这里了啊!

    为了弥补,杨士奇立马斩钉截铁的开口道:“朝廷负有教化地方百姓的职责,教化之功颇大,朝中自是要派遣我大明官员前往地方。臣以为,那些观政少年这些日子学习的很好,做事很认真。朝中如今既然无人,就该打开招贤之门,封赏赐予这些人以官身,委以重任,想来日后他们也会为大明鞠躬尽瘁,忠心办事。”

    如同杨士奇所说的,朝廷派到地方教化的人,肯定不能师出无名,得要有官身才行。

    于是,这位内阁排位最后的大臣,直接建议给这些少年统统赐予官身。

    坐在杨士奇对面的金幼孜,不由的撇撇嘴。

    谄媚!

    他觉得杨士奇有些太多于献媚了。

    但是朱瞻基却拖着长长的尾音说:“这样做不好吧……”

    很显然,这不是在问提出意见的杨士奇,而是看向了首辅杨荣。

    官员的任免是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但是内阁和吏部同样有着举荐的权利,所以去的了杨荣这位首辅的赞同,基本就表明这件事情代表着已经得到了朝廷的认同,等送到皇帝面前的时候,基本上不会再有被驳回的事情发生。

    尤其是在这件事情,是为了给皇太孙培植党羽。

    大概,皇帝和高兴自己的大孙子,终于是想起来要培植自己的党羽了。

    但是杨荣还是有些徘徊。

    大明的官员,如今都要经科举入仕,皇帝朱笔题名,如此才算是完整。

    那些少年的作为,他有了解,但他同样知道,那些出自日月堂的少年没有一个人取得过功名。

    一大批没有经过科举的少年,同时获封大明官职,杨荣觉得到时候朝堂上又的要掀起一阵风波。

    朱瞻基默默的看着陷入纠结的首辅,淡淡道:“南疆及东瀛即将步入稳定,走上长治久安的道路,朝中需要尽早拟定出各地三司人选,好让各地真正的能够归于我大明王道教化之下。”

    杨荣的目光微微一闪。

    太孙这是让出了南疆和东瀛,文官之中最高一层的人选权力。

    相对于一批投身南疆和东瀛地方的少年们,很显然,杨荣更加的关注与那些统辖一方的高官人选。

    这关系到他身为首辅所推行的政策,能否通畅的执行下去的问题。

    如今太孙这样说,即便太孙在这些事情中没有绝对的决定权,但是来自于太孙的助力,杨荣觉得自己应该拥有。

    “杨大人所言,本官无异议。”

    杨荣终究还是很内敛的,更是将这件事情归咎到杨士奇的身上。

    到时候传出去,就是杨士奇提议,这才让那些少年人获得官身。

    就算是出了什么事情,也不管他杨荣,乃至于是太孙的事情。

    杨士奇有些无奈的看了一眼老伙计,首辅大人的心思他明白。

    但是他也无可奈何,他想要在太孙面前多积攒些情面,这样的事情就必须要认下。

    现在算算,杨士奇觉得自己除了获得了太孙的情面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的好处可言。

    太孙获得了南疆及东瀛地方官员的人选,首辅大人获得了两地三司的人选。

    这两人都是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啊!

    对面,金幼孜再一次撇撇嘴。

    他忽然觉得,就算是身居大明次辅,也不过是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已。

    徐景昌一直在喝茶,一杯接着一杯。

    他现在倒是觉得,果然还是文官们玩起手段来格外的好看。

    不过自己还是更适合干杀人的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