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砍瓜切菜中前行的杨秀清显然感到挑战太小,而杨秀清又始终是一个在挑战中生活甚至一直到死的人,他渴望挑战。
与他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一个人,韦昌辉。二人在挑战的道路上并肩前行着,直到最后的十字路口擦肩而过转身反目……
就现在而言,二人要掀起一阵波澜,受苦的是清军。
波澜掀起,必须要有适合的环境,武宣东乡等周围地区是大范围的山区,偶尔的缓地,也是丘陵状,这种地方,应该不难发现一个适合出奇制胜的战场。比如,三里圩。
以他的名字而言,我们都清楚,这是一片丘陵地,更为奇特的是,三里圩周边村庄呈棋盘状分布,在奇特的同时多了一丝复杂,山脉又时时穿过,复杂之余又平添了一缕山清。三里圩的周围又是无数小村落和山沟所组成的,比较著名的呢,同一侧有东岭,三里圩和东岭组成武宣东乡的腹地,之前又有台村和灵湖,三里圩之后是莫村。这些简单的地名背后映衬着是复杂的地形,可以泛泛的讲,不是熟知地形的人进去,十之迷路,十之一二饿死。
如果三里圩周边地区是一盘很大棋,博弈双方就是清军和太平军,执黑先行的一定是杨秀清。
杨秀清派遣精锐兵力(不一定多一定精)牢牢占据丘陵,取得制高点;之后,又在山间下功夫,各个山口都埋伏着精兵强将伺机伏击;再派遣游击队,纵横游弋,切断战场的交通线;最后,把主力部队分成数小队,编号一二三四五六七……
综上,概括一下,伏兵游击预备队,杨秀清的老把戏,却屡试不爽――因为杨秀清是个喜欢不断精益求精的人。
屡试不爽之余,他还喜欢创新。地形摆在那儿,易守难攻适合伏击,杨秀清还添了一把火――改造地形。
三里圩这地虽然易守,但是山口太多了,需要大量的人手去镇守埋伏。然而,太平军毕竟人少,虽然多是精锐,也是不够用的。
思维活跃的杨秀清想到了改造,地是死的,人是活的。这一创造性思维对后世的地道战有着深远的影响。杨秀清的思维始终是活跃的,多种看似不可能的想法在他的手里变成事实。
改造地形,杨秀清一直在路上,派出各种熟知地形的属下扑下身子探测地形,继而改造地形,把山口炸塌,填满,把河流改道……各种能想到的,不能想到的,不敢去想的,都改造了。
一切的一切,都在杨秀清的计划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