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苦逼的唐朝考生们

目录:混在新唐朝| 作者:十一印| 类别:历史军事

    胡员外虽然不算什么显赫的人物,但也不是吴悠想见就能见到的。不过吴悠并不急,安家就算要对他做什么也需要些时间,就像是他从胡魁这里打听安家的事情一样,他也通过别的渠道在打听胡家的事情。

    胡家与安家不合,他一个小人物想要对抗安家,那就只能撬动另外一方,将对手的敌人变成自己的朋友。

    不过实际上真论关系来,吴悠跟胡家也要紧密的多,所以他心里头倒是舒服的多。

    因为先前给了贾牛他们那笔生意,这些壮汉倒挺够意思,不等招呼便帮他家补种了田地,所以吴悠除了买了一些草籽儿撒到田地等长草之外,倒也没什么事做了,整天笼着袖子四处找人聊天,这行径倒有些像以前那个混混了。

    不过这一次,莫说吴家两口子没说什么,就连丽娘那个最喜欢叽叽喳喳的丫头也闭住了嘴。吴悠心中感慨,果然做出事来之后这家里的话语权都不一样了,腰杆子不用嚷嚷都硬了很多。

    在街头巷尾村子四周晃悠了数天之后,吴悠对着自己周围人的状况都几本了解了,这胡员外经过大家的归纳,最显著的特征竟然是个“官迷”。

    胡员外今年四十有九,二十来岁的时候也考过科举,只可惜没考上,于是只能断了从科举入仕的打算,转投其它门路。他在诗文上没有特别才华,拜谒这条路也走不通,最后才是攒了前去厩买了个员外郎的身份,却只是虚衔,没有实权,这么多年也没有真正当上个官。

    要说胡员外没有考上科举,倒不见得他无能。要知道这个时候的科举可是比后世难多了。进士科最为显贵,但是每年最多不过三十人,就算这个时候考生总数较少,那这比例也是令人咂舌。而后世明清满地走的秀才,在这个时候也是金贵的紧。

    南北朝时期,秀才主要是考文学才能。北魏刘景安致崔亮书有云:“朝廷贡季才,求其文,止不取其理,当时察举秀才”,这算是秀才的来源。不过当时大部分仍为贵戚门阀把持,不过是改变一下他们的入仕途径,并非真正从下层选拔有才能者。北周平北齐后,宣帝宣政元年诏各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着眼点已不止于文才。到隋朝,才试方略,虽仍为试策,但更加侧重于策文的内秀,更明确提出了政治见识方面的要求,要求一下子提高了,这对当时的文士来说是一个很难达到的标准。

    因此,秀才科在隋唐之际又被称为“秀异之贡”,一般士子不敢应举,甚至出现了开皇十五年应举者只有杜正玄一人的情况。而整个隋朝秀才及第的,也不过十余人。明经相对容易些,由国子学和州县学的生徒或州贡举的士子升进于朝进行考试。隋文帝曾令国子生通一经者,“并悉荐举,将擢用之”,策试者达四、五百人之多.。开皇初年,隋有211州,州岁贡三人,每年可贡六百人上下,其中大部分是应明经举。

    贞观年间,有一个州被推举应考秀才科的,没有一人及格,太宗大怒,处罚了州长,并废除了秀才科的考试,从此秀才科就时有时无,但是总体来讲,考过的人寥寥无几。

    举人这个称呼现在也有,但并不是像明清时候那样过了乡试之后获得的称号。《唐律疏议》上规定,每年诸州岁别贡人,若别敕令举及国子诸馆年常送省者为举人,贡人即贡士;别敕令举的举人包括荐举参加制科考试的和荐举到zōngyāng直接任官的两类人;在国子监各学和诸馆学习期满,考试合格举送到尚书省参加常科考试的,也称为举人。以上由州县或国子诸馆举送参加制科或常科考试之人,以及荐举到zōngyāng直接做官之人合称贡举之人或贡举人。

    所以,在这个时候,被人称为举人没什么了不起的,倒是被称为秀才的话,那立马能激起一片侧目,最起码到花街柳巷逛时,漂亮的姑娘都会热情招待,免费留宿。

    胡员外的悲剧就是努力成为了举人,但是在通往秀才的途中被刷了下来。当然,他也没胆子报秀才,比起文学和时策,胡员外更擅长的是算数,所以就报了算学,但很显然大唐的人才远比他料想的要多得多,落选之后胡员外很是怏怏了一阵子,然后又振作起来,以更加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舞文弄墨中,并希冀下一代能随便考中个什么。

    比起隋朝只有秀才、明经和进士三科,唐朝的科目要多得多,除这三样外还有开元礼、三传、史科、童子科、明法、算学、书学等类。考试方法有帖经,就是默写经文;大义,就是背诵或默写先儒对经典的注释;策,是依据经典或考量时政,对具体问题提出解答;论,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以及诗、杂文、赋等。

    胡员外本来是打算让儿子考童子科的。唐时十岁以下应考的称为童子科,以朗诵为主,考一部经典,再加上《孝经》和《论语》,算是所有考试中最好过的了。但可惜他儿子就那样子,七八岁的时候胡员外就失望了,史科对智力的要求也不大,容主要是《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志》。口试对文辞的注释一百条,然后问对策三条。口试对百分之七十,对策答好两条的就算及格了。但问题是,他儿子虽然不笨,但不爱看书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了,于是胡员外只好死心,觉得自己的梦想还是自己来完成吧。

    对于有点才学但是考不上科举,又没有门荫,自己举荐又成功率不大,但偏偏还有几个钱的人来说,花钱买个官无疑是最方便的事情了。要说这卖官的事情,中国的皇帝做的还不少,有圣明的,也有些糊涂的,有被骂的惨的,也有些不怎么为人知的。吴悠记得汉武帝就玩过很漂亮的一手,军费不足的时候便拿出一些官位去卖,卖完之后,又派出官员考核,将那些不称职的通通问罪。这样一来,皇帝既拿到了银子,又避免了因为庸官而败坏了吏治,实在是两全齐美。唯一的坏处就是,这生意作为庄家的皇帝有些不厚道,但在皇权社会下,谁又能拿他怎么办呢,只能摸鼻子认了。

    历来卖官鬻爵这种事,看的就是最上面的**ss的控制力,若是手段铁腕的,只让这一小撮在圈定范围内活动,倒也坏不了菜,但若是皇帝无能,上行下效,最后就会变成一锅粥,将个好好的国家都败坏了。

    武后统治时期,使用的手段跟汉武帝差不多,也是一方面放松官员准入,一方面则是加强官员考核,所以就算官员泛滥,但是对朝局影响不大,甚至还很是挖掘出了一些人才,像是开元之治时的不少良才都是这个时候涌现的。而等到了她儿子时期,中宗无能,任凭女儿老婆小姨子们卖官鬻爵,把皇帝的亲笔敕书当大白菜卖,造成员外、同正、试、摄、检校、判、知官凡数千人。西京、东都待选者岁数万人,将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这后遗症一直到延续到玄宗时也没有彻底解决。

    从整体上来说,吴悠对这种事情是深恶痛绝的,想他当初也是个在上大骂吏制的粪青,但屁股决定脑袋,眼下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不得不帮分子一把,挖挖大唐朝的墙角根了。

    =    比想象中的要写的慢多了。默,道歉下,不过最近在各种翻资料,实在是快不起来。

    内牛满面,早知道应该写仙侠或者玄幻的,嘴巴一张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