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六十四章:利民政策

目录:婉宁| 作者:谷香满园| 类别:其他类型

    不能在这里站着了,听了不够跟着操心着急的。

    顺着城墙根走,李家家将正站在桌子上讲话,“咱这边军户不一样,地多,你们一人种三十亩地,够吃了吧!

    回头瞧瞧有没有合适的娘们,给你们配上对,让娘们养鸡,养鸭,养猪。    等以后生了娃,让娃子去放羊。鸡鸭猪羊的肉,你们家都有,吃一只交一只。

    我这人心好,咋也要让你们吃饱喝足,养出肉了,再说下一步。”

    姜婉宁撇撇嘴,你说我能不能信?还给配上媳妇,你管人家炕头上去了,还真够操心的。

    有人喊话了,“将军,那咱吃饱喝足,下一步干啥啊!”

    家将说道:“下一步当然是学着拉弓射箭,想招用粮食换了马,咱学骑马,还要给你们发刀枪呢!”    姜婉宁扫了一眼,家将挑的人不赖,都是敢抬头,有血性的汉子。

    人数不多,一百多个,足够一个县城的府兵了。

    “将军,咱啥时候走啊!”有人急着要安顿下来。

    家将喊话了,“我还得再等等,遇上好样的,都给带回去。

    我弄了好些良田,你们这几个人,累断腰也种不过来。    今儿歇一天,都吃饱饱的,明儿一早有人带你们走,路上别起刺儿,有不听话的,当场射杀!”

    没人敢说话了,上过沙场的家将,说出射杀的话,气势很是骇人。

    靠着城墙搭的草棚子下面,万灵正在给一个孕妇诊脉。

    李婆子盘腿坐在石头搭的板子上,正跟人唠她年轻时的功绩。

    有几个女子,已经换上了健妇营女兵的衣裳。    可见被李婆子给忽悠住了,也想凭着女儿身,拼一个前程出来。

    姜婉宁走的腿酸,让人搬了凳子来,坐在一旁听妇人们闲聊。

    这些南边来的妇人,今日才长了见识,别看她们逃难走一路,吃过的苦比黄连还苦,受过的罪只有最受罪。

    可她们知道,路过哪个城池都一样,大户人家施粥的棚子,不是谁都能靠近。

    一伙人里选出最能看的一个,收拾干净了,才能端着一摞碗过去打粥。    难民根本别想进城,守城的衙役,府兵看见她们就抽刀。

    就那种抽出来,一晃哗啦响的大刀片子,能不能砍人一下先卷刃?

    你有能耐,说不是难民,行啊!入城门要交城门税,不多,两个铜板。

    除了认钱,城门还要文书,就是村里给开的入城证明。

    两样都没有,你凭啥进城?

    当然,她们以前也是正经农户,是拿着卡红戳的文书,交着城门税进城过的。

    到了这里才知道,没那么复杂,你是农户就是高身份,士农工商嘛!

    你是农!我们光荣的农民老大哥,大嫂子,进城我们欢迎,咋还能要你们钱呢?

    不过,进城文书要有,卡红戳的那张纸上要说明了,你进城干啥来,卖自家农产品!

    妥了,不用大嫂子挖门盗洞,蹲集市边发愁卖那仨瓜俩枣,给你们指个道,去县里仓场房,送去给结现钱。

    对的,咱燕地不要农民城门税,农民出来摆地摊卖农产品,不用交税。

    农产品拿进城,县里大部分能给收了。

    你要是嫌卖给县里便宜了,那你就傻透腔了。

    那南边来的妇人还撇嘴呢!看那样是寻思,县衙是不是占老百姓便宜。

    仗着是当官的,欺压咱农户没见识。

    沙河县的老大娘,唾沫星子横飞,给那心里不平和的妇人灭火了。

    你当县衙能占你便宜?你那点东西,县令能看得上,还得操心给你倒腾出去,不够县令累挺的。

    那是咱国公爷出的利民政策,叫个大菜篮子计划。

    只要你在县里卖过农产品,那就妥啦!

    咱县里富户捐钱出来,人家那是仁善,为的是子孙好名声。

    捐的不多,论人头给你们,不够各家一人一个铜板。

    县里就把这些补贴到方方面面,像是你家产的鸡蛋,一年总送去县衙卖。

    卖了多少银钱的,按照那个换算,你家就能买多少善心盐。

    打比方我家,今年卖给县里布匹,都是我和儿媳妇织出来的粗布。

    拢共买了二两银子的布,我就能买那种便宜的盐,能买二两银的。

    咱这边盐价不高,一斤盐两百文,要是买善心盐,一斤九十文,你们说说,谁占便宜,谁吃亏?

    有人说,那不是富户吃亏了吗?那些财主要是不捐钱,咱不是啥也没有?

    人家万一不乐意捐善心钱呢?

    沙河县老大娘又说了,俺们县里的富户,抢着捐善心钱呢!

    为啥?人家为啥能是富户?因为人家算的明白,捐了善心钱,能得百姓一句赞。

    是,咱们夸句好,不能当钱花。人家看的是口碑抵税收。

    那些家里有铺面的,百姓口碑好了,按咱燕地规矩,能少缴税,我听说最多能少半数税款呢!

    你们想想,开酒肆,开酒楼的,捐百八十两银子,让咱吃点便宜盐,他们能少给县里交几百两税银呢!

    “有那么邪乎?”问话的也是个托,一听就是北地口音,还装成难民,跟老大娘一唱一和呢!

    “那可不,我家今年盐指定能吃到明年。过年给孙子,孙女扯花布做衣裳,指定还能买到善心布。”

    姜婉宁看着老大娘唱念做打,把燕地的好政策,说的十分的透彻。

    很接地气的,让难民们都听懂了。

    这些关系到生活方方面面的事儿,百姓最关心,也最能体现燕地的好处。

    “你们别担心,能走到这里,妥妥的享福了。别啥事儿都指望男人。

    我给你们说的仓场房,那是个好地方。家里能离开手,去仓场房寻份工。

    比方我家,儿媳妇接了做军衣的活,我接了给军里纳鞋底的活。

    我家隔壁老吴婶子,接了养鸡的活,鸡崽子还没养大,先接了县衙五百文的定钱。”

    老大娘说完这话,还啧啧两声,心里想的是,真敢接那份钱啊!

    咋不想想,万一摊上鸡瘟,到月头给县里交不出鸡,你咋办?

    “夫人在笑什么?”小满奇怪了,这些不都是实话?

    这老大娘也没说啥逗乐的话啊!

    姜婉宁含笑道:“有她这些话,南边来的这些人,哪怕住的不好,冬天冷的想逃回去,也会想想咱的好处,坚持在北地定居下来。”